茅山道士出名,還有一燥濕健脾中藥品質好

北蒼朮:結節狀圓柱形,外觀表面呈黑棕色

北蒼朮 

南蒼朮:連珠狀、有節、彎曲、色灰棕 

茅蒼朮:易折斷,放置會長白毛起霜 

蒼朮片 

米泔水炮製的蒼朮片 

蒼朮片上可見明顯硃砂點 

 「爐中蒼朮雜煙荊,拉雜烘之煙飛騰。安得蝙蝠滿天生,一除毒族安羣民。」  《驅蚊歌》明 蒲松齡 

 詩中說明古人用蒼朮驅除蚊子,後兩句說明可用蝙蝠來吃蚊子,或許這說明蝙蝠在東方除了諧音之外另一個吉祥圖案的原因吧。

 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蒼朮(https://whatsintcm.com/dt_articles/%e8%92%bc%e6%9c%ae/)為菊科植物北蒼朮Atractylodes chinensis (DC.) Koidz.或茅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 (Thunb.) DC.之乾燥根莖。通常依據生產的地點不同,商品會分成南蒼朮和北蒼朮,南蒼朮主要產江蘇、湖北、河南等地,而產於江蘇省句容縣境茅山者特稱為“茅蒼朮”,其品質較佳,最負盛名,而北蒼朮主要生於華北、西北、東北等地區為主。而臺灣因為氣候關係不易栽種,別名又稱為仙朮、京蒼朮、赤朮、山薊、山精、山刺兒菜、槍頭菜等,通常在春、秋二季採收根莖,除去所附泥沙後,曬乾,除去鬚根,切片後存放備用。本品原名“朮”,漢魏及之前的本草並無蒼朮或是白朮之分,其名稱最早見於《爾雅》一書中,到了南北朝時代陶弘景所著《本草經集注》中記載:「朮有兩種,白朮葉大有毛而做椏,根甜而少膏,可做丸散用;赤朮葉細無椏,根小,苦而多膏,可做煎用。」始分別出兩者之不同。宋代張元素所著《珍珠囊》中記載:「赤朮能健胃安脾,諸濕腫非此不能除。」說明其燥濕的功效非常顯著。 

 茅蒼朮主要產於茅山,整體呈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為為主,且表面呈灰棕色,質地堅實容易折斷,斷面多平坦且香氣特異,中藥飲片通常切面呈灰白色,周邊灰棕色,以個大,質地堅硬,藥材斷面有硃砂點且香氣濃郁者為佳,所謂的硃砂點就是藥材的切面上可見散生且色如朱砂的麻點,主要是油室及其分泌物所形成,為蒼朮品質鑑別重要的依據,而蒼朮藥材如果存藏比較久,會出現出白色細針狀的結晶稱之為“起霜”,主要是茅朮醇和-β安油醇的混合物,因其色白如毛細狀因此又稱爲“白毛”目前坊間比較少見此特徵。 

 而北蒼朮的根莖主要呈現結節狀圓柱形,而個體通常較南蒼朮大,外觀表面呈黑棕色為主,除去外皮後為黄棕色,相較茅蒼朮其體質較輕,且質較較疏鬆,其斷面呈現淺黃白色,散生黃棕色油點,一般存藏下不生白色針狀結晶,其氣味較南蒼朮為淡。 

 另外坊間還有容易混淆的品項為同為菊科的關蒼朮,其表面呈現深綠色。質地較輕,通常折斷面不平坦且具纖維,有特異氣味,主要在中國東北地區做蒼朮用使用,而在日本、韓國等多作為白朮使用。 

 依據臨床的使用目的會有不同的炮製方式,常見的有麩炒蒼朮,主要是將鍋用武火加熱,之後均勻撒入麩皮,待冒烟時投入淨蒼朮片後,快速翻攪熏炒至表面深黃色時及時取出,篩去焦麩皮後放凉備用。而另一種為焦蒼朮,主要是取蒼朮片放入炒制容器中,用中火加熱,炒至褐色時噴淋少許清水,再用文火炒乾,取出後放凉,篩去碎屑而備用。另有米泔製蒼朮,主要是將選淨後的蒼朮片用適量米泔水拌勻,悶潤製米泔水被吸盡後,用文火炒至表面呈現黃色取出後放涼。

 蒼朮為常用的中藥材之一,常用燥濕健脾,理氣和中的平胃散裡就有重用,因此臺灣中藥典裡面就詳細規定其二氧化硫和重金屬砷、鎘、汞、鉛等的限量標準,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。

【圖片提供】張賢哲教授《道地藥材圖鑑》https://whatsintcm.com

0筆討論 回應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