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骨皮:左:天津,右:泉州
地骨皮:呈筒狀或是槽狀,色灰黃棕,質地粗糙,有縱裂紋,易剝落,體輕質脆,糟皮白裡,聞之無香氣
大眞博士話中藥頻道介紹「地骨皮」:
https://youtu.be/fVyHh0cH8KA 「湛湛露斯,在彼杞棘。顯允君子,莫不令德。」 《湛露,詩經》
詩經中用枸杞和酸棗比喻坦蕩誠信的君子,而“杞棘”皆是有刺而能結實之植物其和君子的坦蕩光明和誠懇忠信相呼應,皆用來隱喻美善德操之人,可見古人對枸杞之推崇。
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地骨皮(https://reurl.cc/Gxya7v)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.或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之乾燥根皮,通常在春初或秋後采挖根部後,洗淨,再剝取根皮,曬乾備用,藥材常呈筒狀,外表面灰黃色,具不規則易鱗片狀。體輕且易折斷。斷面不平坦。聞之氣微,嚐之味微甘而後轉苦。通常以塊大、且肉厚、無木心或雜質者爲佳。漢代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:「枸杞⋯ ⋯生常山平澤,及諸丘陵阪岸」而常山就是今河北省曲陽一帶。而北宋沈括所撰《夢溪筆談》中記載:「枸杞陝西極邊生者,高丈餘,大可作數寸無刺,根皮如厚朴,甘美異於他處。」說明陝西産枸杞的根皮即地骨皮質量較優。而明代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中也記載:「古者枸杞、地骨取常山者爲上,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。後世惟取陝西者良,而又以甘州者爲絕品~~」因此李時珍也認為陝西的地骨皮品質較好,然目前山西、山東、陝西、內蒙古皆有栽種,而臺灣也有零星栽種,其較少結成果實,主要取其葉子當食品食用。而「地骨皮」一名始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雷斅所著《雷公炮炙論》中,因為使用歷史悠久,因此也有許多別名,常見的有枸杞根、地骨、地仙、紅耳墮根、狗奶子根皮、紅榴根皮等、因其春生苗,且葉如石榴葉而軟薄,俗稱甜菜,因此又稱為甜齒牙根。
地骨皮在中醫臨床常用功能為清虛熱、涼血為主,常用於治療虛勞潮熱盜汗、肺熱咳喘等病症。也用於常見方如瀉白散、清心蓮子飲中。因臨床使用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炮制方式,常用的地骨皮為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木心後,洗淨曬乾,另外還有鹽制地骨皮,先將淨地骨皮用食鹽水噴灑拌勻後,悶潤,置 鍋內,然後用文火炒至深棕色至略見焦斑時取出晾乾。
坊間在購買地骨皮時,要小心別買到混淆的藥材,常見的混淆品有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乾燥根皮,因福建、浙江、廣西部分地區均將其根皮稱「土地骨皮」或「紅地骨皮」,因此容易混淆,而辨別方式為其外表面黃棕色或皺紋而內表面黃白色,且有細縱條紋,而折斷面外層為淺黃棕色,內層為棕褐色,斷面通常平坦,且聞之氣弱,嚐之味微苦。另外容易混淆的有木樨科植物毛葉探春的乾燥皮,其藥材外觀呈筒狀,外表面呈灰黃色且有不規則縱裂紋,內表面為棕黃色,有細縱紋,易折斷,斷面不平坦,外層黃色至棕黃色,聞之氣微香,嚐之味微苦澀,且無“糟皮白裏”的特徵,毛葉探春為活血祛瘀藥,與地骨皮清虛熱、涼血功用不同,因此使用上一定要有所區隔,另外如果是粉末則可用螢光觀察法鑑別之。還有茜草科植物毛烏口樹的乾燥根皮,因其浙江地區稱為「白土地骨皮」,因而造成混淆。坊間還可見五加科細柱五加的乾燥根皮,其外表面灰褐色,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的皮孔樣斑痕,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,有細縱紋體輕、質脆易折斷,聞之氣微香,嚐之味微辣而苦。也可見羅摩科植物香加皮的乾燥根皮,其主要辨別方式為聞之有特異香氣,嚐之味苦。最後還有茄科黑枸杞根皮,其鑑別特色為外皮易成鱗片狀剝落,且斷面外層為黃棕色,內層為棕褐色,嚐之味鹹,以此辨別。
總的來說地骨皮的辨別主要依據「糟皮白裏無香氣」為主要原則,所謂「糟皮」是指地骨皮的外皮鬆軟而厚,地骨皮厚度的一半用指甲稍用力就能掐斷,另一個為「白裏」就是地骨皮內表面灰白色,折斷後可明顯看見。另用舌尖嚐地骨皮內層白色部分會有甜味,之後嚼幾秒鐘後轉苦為真。最後地骨皮沒有特殊香氣,如聞之有香氣者,就應該要注意。常見的地骨露就是用地骨皮蒸煮而成,因此臺灣中藥典裡面就詳細規定其二氧化硫和重金屬砷、鎘、汞、鉛等的限量標準,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。
【圖片提供】張賢哲教授《道地藥材圖鑑》https://whatsintcm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