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潘貝(松貝):可見懷中抱月
松潘貝(松貝)混入小平貝
爐貝:棱形、心形,有深黃斑點,虎斑紋
仿爐貝
珍珠貝
「大眞博士話中藥」之影片介紹: https://youtu.be/eepYG-9V1Z8
「貝母階前蔓百尋,雙桐盤繞葉森森,剛强顧我蹉跎甚,時欲低柔驚寸心。」 《貝母》宋朝 張載
來源:
貝母在臺灣中藥典上,依據來源的不同分成「川貝母」和「浙貝母」兩個品項,而這篇文章會先討論「川貝母」的部分,而依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川貝母(https://reurl.cc/bErz9r)爲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.Don、暗紫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P.K.Hsiao & K.C.Hsia、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. ex Batalin、梭砂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.、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P.YLi或瓦布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P.K.Hsiao & K.C.Hsia var. wabuensis (S.Y.Tang & S.C.Yueh) Z.D.Liu, Shu Wang & S.C.Chen 之乾燥鱗莖。按外觀性狀之不同分別習稱「松貝」、「青貝」、「爐貝」。通常在夏、秋二季或積雪融化後采挖,之後除去鬚根、粗皮及泥沙,再曬乾或低溫乾燥後備用。川貝母主要產於雲南、四川等地。而其中的「松貝」體積較小,直徑僅有0.5~1公分左右,而其中更小者主要出產於四川阿壩族自治州,特稱爲「珍珠貝」,其功效較佳。而第二種「青貝」,其體積稍大,主要出產於四川、雲南交界處,直徑約1~1.5公分左右,品質亦佳。另外「爐貝」主產於四川昌都、德欽和大理等地,其大小漢青貝相似,另外四川省的松潘地區多雪山草原,出産的「正松貝」因此又號稱為「貝母之鄉」由於四川省的地形高低起伏甚大,氣候變樣多樣,水質和土壤呈現多種不同樣貌,因此川貝母品質會依其生長懷境有所差異。而貝母入藥用,最早見於春秋戰國《萬物》書中記載:「貝母已寒熱。」到漢代的《名醫別錄》中也記載:「貝母,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治腹中結實,心下滿,洗洗惡風寒,目眩項直,咳嗽上氣,止煩熱渴,出汗,安五臟,利筋骨。」說明了其對咳嗽有不錯的功效。明代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中貝母的建議使用方式多為研末另吞。而現代化學分析,川貝母主要成分為多種生物鹼,這些生物鹼少溶於水,因此一般煎煮很難煎出全部有效成分。這研究和古人使用貝母宜入丸散的經驗完全符合。
川貝母因其來源種類較多,坊間容易有混淆的狀況,因此選購時要多所注意,選購藥材時有幾個鑑別術語可以使用:
「松貝」:「懷中抱月」為藥材松貝的外層鱗葉瓣,因其大小懸殊,而大瓣緊抱小瓣,而未抱部呈新月型者特稱之,另外「禾鴿嘴」為松貝的小鱗葉近披針形,所露出部分似新月形特稱之,「觀音坐蓮」為松貝底部平、微凹入,能夠平放且端正穩坐,形如觀音菩薩盤膝打坐樣,「蒜泥蒂」為松貝底部中心一灰褐色或黑色的鱗莖盤,偶有殘存鬚根,由上幾個特徵可辨別其為川貝母中的「松貝」。
「青貝」:「觀音合掌」為藥材青貝外層兩瓣鱗葉,形態大小相近,相對抱合如觀音合掌狀,另「開口笑」為青貝頂端多開口,因此稱之,由上幾個特徵可辨別其為川貝母中的「青貝」。
「爐貝」: 爐貝依顏色分白、黃兩種,白爐貝有又稱馬牙貝,其「馬牙嘴」呈棱狀圓錐形和長卵圓形,似馬牙狀,且頂端有開口狀,為其特徵,黃爐貝也叫虎皮貝,其為鱗葉表面所特有的黃白色或棕色斑點,習稱「虎皮斑」,另外「花瓶脚」為爐貝底部不平或較細而稍凸尖,由上幾個特徵可辨別其為川貝母中的「爐貝」。
總的來說,川貝母因其價格較為昂貴,所以坊間比較容易有混用的情況,其混用的來源甚多,就不逐項說明,正品川貝母的共同點其表面皆光滑,色如白墻,另黃爐貝有「虎皮斑」之特徵外。其入口嘗之即覺微甜,短暫之後才會出苦味,而其他貝母入口即苦,依此也可以與其他貝母進行區分。而臺灣主管機關也詳細記載二氧化硫及砷、鎘、汞、鉛等重金屬的標準限量,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。
【圖片提供】張賢哲教授《道地藥材圖鑑》https://whatsintcm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