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0

國外科技業現在幾乎沒有非CS的工作?

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udyabroad/M.1466225414.A.D8B.html

以下是PTT留學討論板的一段內容:

今天去聽演講學長說現在除了CS 其他科系想找得到工作的話會非常的困難
(他們說蠻扯的 EE偏硬體幾乎找不到 所以大家都往軟的發展)
這些學長大學是114EE 碩班分別是 UCLA 跟 stanford EE
他們回來分享 現在美國的職缺主要以寫軟體 IOT VR 演算法 big data的職缺為主
也有許多人本來是拿EE的MS 後來去那邊之後把全部的心力放在CS身上

其實美國有這個現象,一點都不奇怪。看他們科技產業最熱門的公司就知道了,Google、Facebook、Amazon,這些找的都是軟體工程師。以硬體人才為主的公司像是Intel等,已經退出美國科技產業舞台中心的位置。

至於台灣,以硬體為主的產業型態,短期之內看不出會有太大變化。為甚麼?台灣當初的產業發展型態,當然是原因之一,但這並非主要原因。(例如美國的矽谷之所以叫矽谷,因為那裡過去以硬體為主,產業是會變遷的。)我個人認為,主要的原因有兩個:國內市場規模有限,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。其實這兩個也可以說是同一個原因。

硬體(特別是代工製造)很容易賣到其它國家,軟體則困難得多。軟體生產的邊際成本幾乎是零,台灣過去擅長的工廠流程、生產製造,在這裡完全無用武之地。市場規模佔軟體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。台灣內需市場規模有限,軟體行銷到其它國家又有語言文化的障礙,造成軟體產業規模難以擴大。

有人說軟硬體結合(例如現在當紅的IoT)是一條出路,這我是抱著存疑的態度。心態沒有改變,就算打著軟硬體結合的旗號,本質上還是在做硬體製造。軟體產業的機會,在於能否跨出台灣,這從台灣少數幾家有一些規模的軟體公司(趨勢、訊連……)身上就可以看出來。

台灣的軟體人才,實力相當不錯,軟體產業近年也開始受到重視。如果政府在規劃政策或方案時,能適當引導軟體產業新創公司往這個方向(跨出台灣)發展,應該有助於台灣軟體產業在國際上取得一席之地。以色列在這方面就做得很不錯,足堪借鏡。

1筆討論 回應文章
Joshua Shih5年(更新)

做硬體的公司思維上會有一種慣性。這幾年Arduino帶動的Maker風潮,台灣就跟的不太積極,而且做的相關產品還是站在傳統硬體量產思維,沒有站在maker角度上去設想。不過後來我發現其實不只是台灣,美國的TI和歐洲的STM,NXP,其實也都還是以過去的硬體製造思維在參與maker這個潮流。大概硬體人的想法和軟體人的想法本質上就有不小的差異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