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我很崇拜諸葛孔明,運籌幃幄,正氣澟然。他寫的《出師表》更是千古名作:「臣亮言:先帝創業未半,而中道崩殂……」相信不少人唸國中時都背過。但當年有件事我很納悶:阿斗這麼不成材,孔明又那麼厲害,他自己來當蜀國皇帝不是最好嗎?直到年紀稍長,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前一陣子陪小孩看日本東映的《三國誌》動畫片,伴隨悠揚的音樂,這些歷史人物形象鮮明的出現在畫面上。尤其最後一部「遼闊的大地」,桃園三結義的三位主角:關羽寧死不降、被孫權斬首,張飛為部下所殺,劉備因執意替關羽報仇、落得兵敗抑鬱而終,最後連孔明也病逝五丈原。這些曾經叱咤風雲的英雄豪傑,壯志未酬,卻一一凋零,令人不勝唏噓。難怪後代詩人要感嘆:「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」。
幾個問題
孔明為何履次出兵伐魏?我個人認為,以孔明才學,對天下運勢早已了然於胸。明知阿斗扶不起,還多次北伐攻魏,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。就像他盡心盡力輔佐劉禪一樣,乃身為人臣、忠於蜀國所為,也是實踐他在劉備臨終前許下的承諾。有人說:劉備臨終託孤時故意那樣講(「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」──意思是若阿斗扶不起,彼可取而代之),是以退為進,防止孔明自行稱帝。我倒不這麼認為。論武功,劉備比不上關羽、趙雲一干猛將,論用兵,劉備跟孔明差了十萬八千里,他能讓這麼多英雄豪傑忠心耿耿為他效命,必為有德之人。
劉備為何執意替關羽報仇,置蜀國於險境?孔明為何不力阻?我想,這都是出於一個「義」字。在兩個患難與共的兄弟,關羽、張飛相繼死去之後,劉備也六十幾歲了。天下固然重要,但人與之間的「義」,更超越了世俗權勢。這是我個人看法。
至於孔明最後沒能完成為漢室收復中原的心願,也是定數吧!反過來說,如果阿斗英明、孔明大捷、魏軍慘敗,中原也收復了,三國就不是現在的三國,孔明也不會在後人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。悲壯的故事,總令人低迴不已。
我對日本東映《三國誌》的印象
我覺得這部動畫音樂很好聽,故事情節基本上忠於原著,人物性格刻畫也很生動,整體而言是一部製作很好的動畫。不過它加了一個原著沒有的關鍵角色:關羽的女兒、諸葛亮的義女,也就是後來馬謖的妻子鳳姬。該怎麼說呢?一開始看到這個角色感覺有點怪,憑空跑出一個人來,但拿掉這個角色,這部動畫就失去韻味了。最後主角們一個個死去之後,只有她留了下來,才使整部影片餘韻不絕。
以下是第三部,孔明病逝五丈原的一段動畫:
片尾主題曲很動聽,畫面中騎馬的白衣女子就是鳳姬:
你最喜歡哪些三國人物?
孔明是我最喜愛的。除了孔明之外,接下來就是義薄雲天的關羽,和雄才大略的劉備(除了最後的夷陵之戰)。
不知三國人物中,你最喜歡哪些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