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0

紀錄片:數位革命愛與恨

數位時代,似乎人人都可以藉由各種媒體嶄露頭角,藝術、電影、音樂、文學等等的創作不再限於少數精英份子所掌握,數量龐大的影音媒介充斥我們生活周遭,的確提供了許多娛樂,也讓資訊的流通更發達,想要一舉成名彷彿一蹴可及。然而,資訊流通量的極速提升,我們對於質的掌控卻不怎麼「給力」。

當紅的資訊平台Youtube上個人才藝秀比比皆是,好的作品同時卻也淹沒在許多讓觀眾一按下play就倒彈兼嘆氣的短片。本片記錄數位時代的趨勢及負面影響,並邀請世界知名的音樂創作人:Moby、Robyn、Hot Chip、Lykke Li、作家Seth Godin、前音樂下載網站的創辦者Sean Parker,還有Pitchfork與Rolling Stone的特派記者,聽聽他們怎麼述說這個「數位危機」。

這是2011年拍的影片。過了5年,數位時代給創作帶來的影響更甚以往。這部影片訪問了不少音樂人。以前我只知道,網路讓唱片業獲利大減(音樂複製散播成本趨近於零),沒想到數位革也命給流行音樂創作帶來很大衝擊。由於技術的進步,音樂製作成本變得很低,任何人都能輕易購買(或盜版)音樂製作軟體,把自己創作的音樂放到網路上傳播。影片中把這個現像稱作音樂創作的「平民化」(democratization)。

一二十年前,音樂創作還是一群小圈子裡的人的特權,你要想辦法打進這個圈子,才有機會發行一張唱片。製做一張唱片需要一整組團隊,用的器材也很昂貴,因此一個沒沒無聞的音樂人想要嶄露頭角,需要通過層層關卡,成名機會掌握在一小群菁英手裡。現在則不然,人人都可以創作音樂放到網上,藉著社群網站的傳播,一夕爆紅(與暴落)的現象比比皆是。不止音樂創作,很多領域包括藝術、電影、文學創作都出現同樣現象。

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?這也是本片探討的主題。從平等的角度來看,平民化似乎是件好事,人人都能輕易發表作品,有才華的人不再受制於一小群人的掌控。但從另一方面來看,好的作品也更容易淹沒在茫茫網海中。生產過剩的結果,就是大家都苦哈哈。(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:從工業革命開始,很多人便預言,生產力的提高與技術進步將使人類工作時間大幅縮短,人們可以過著越來越悠閒的日子。這件事顯然並未發生……)

整體而言,這部影片探討的主題很有趣,並且試圖呈現不同角度的觀點,只是影片節奏有些鬆散,所以我給它4顆星。

2筆討論 回應文章

這是個什麼東西都過剩的時代,大量耗費資源、劣幣驅逐良幣,有解嗎?

我認為,這屬於整個時代的變化,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法。作為個體,每個人還是能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,只是會辛苦一些。隨波逐流總是比較不費力。